行驶在枣阳市234国道太平段,道路两旁绿树成荫、路灯挺拔;秦岗村葡萄产业园内,游客穿梭采摘、笑声阵阵;高夏庄南瓜地里,农机轰鸣作业;干净整洁的通村路蜿蜒伸展,串联起家家户户的烟火日常。谁曾想到,这个如今生机勃勃的鄂北小镇,过去却因环境“脏乱差”备受群众诟病。翻天覆地的变化,正是太平镇以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为契机,凭借真抓实干的行动交出的民生答卷。
下沉一线解民忧,实事清单亮眼前
太平镇将“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行动”贯穿为民服务全过程,以“干部沉下去”的务实举措推动“群众难题解决掉”,既破解民生痛点堵点,更让干部在一线锤炼担当本领。为打破“机关办公”局限,全镇构建“8个片区包保+3天下基层+2天在岗办公”工作体系,实现66个村(社区)服务全覆盖。镇村干部手持“民情记录本”,用方言与群众“拉家常”,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“摸实情”,把办公地点搬到群众家门口、产业第一线。“1个月内解决高公村危桥改造,保障800亩农田收割通行;年内完成60公里机耕道路改造,让粮食运得出、化肥进得来;年底前建成200亩高标准农田,筑牢农业增产根基……”在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推进大会上,镇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、各村(社区)负责人直面群众,逐一公示已完成的民生实事,让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发展成效。
强本领促发展,民生答卷写田间
“王主任,桥修好了!收割机今天就能进地了!”8月中旬,高公村村民看着刚竣工的田间桥,第一时间给镇项目负责人王拥军报喜。此前,该村主干道到田间的桥梁因年久失修断裂,收割机无法进地,村民急得团团转。接到诉求后,王拥军驻守工地1个月,协调建材、监督质量,提前10天完成危桥改造,解了村民燃眉之急。这样“有呼必应”的故事在太平镇屡见不鲜:余堰村村民反映“雨天通田路泥泞,化肥运不进、粮食拉不出”,镇村干部立即现场测绘、协调资金,1个月内完成3公里道路硬化,解决千余亩土地“出行难”;秦岗村葡萄种植户愁“农药用量大、卖不上价”,镇农技站干部带头推广滴灌、物理防虫技术,帮助葡萄达到绿色标准,并联系收购商,实现亩均增收600元;北高庄村村民盼“蔬菜卖好价”,村“两委”干部学习电商运营,引导村民种600亩蔬菜直供武汉市场,带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。
上下联动聚合力,小镇发展添动能
“镇上干部踏实办实事,村支书还帮大家卖南瓜,这样的干部我们信得过,肯定全力支持!”高夏庄村村民郭大姐的话,道出了太平镇“以上率下、全民参与”的良好氛围。干部联动破解发展难题。随着秦岗村葡萄产业壮大,“停车乱、游客多”成了新困扰。镇党委书记张一峰多次实地调研,包保领导黄鑫积极对接资金、协调施工,很快在葡萄园两侧建成10余座采摘小屋和40余个停车位,还联合枣阳市融媒体中心宣传推广,使“秦岗葡萄”名声远扬,2025年游客量同比增长30%。群众参与激活乡村活力。南街村推行“文明积分制”,将“参与监督、提合理建议、搞环境整治”纳入积分,村民凭积分可兑换洗衣液、绿植等物品。今年以来,全村500余人次参与环境整治,9户村民主动拆除危房改建花圃;“牛心堰清淤”“村口路灯修复”等3条村民建议,还被纳入镇级民生事项并顺利落地。经验共享助力共同富裕。高夏庄村发展南瓜种植、红薯加工的成功经验,成了周边村庄的“致富经”。李占岗村、胡庄村等6个村主动上门“取经”,联合发展南瓜、冬瓜种植400余亩,共享保价收购合同和“测土配方+种植档案”技术模式。如今,这些村的种植风险降低40%以上,相关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万元,10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1.2万元。
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焕新颜”,太平镇以“干部素质提升年”为抓手,用实干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鄂北小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、越走越实。
通讯员:陆晓雨
编辑:喜荣
责编:杜军
审核:谢强